《正義一場思辨之旅》7~10章討論提綱




 
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帶領人顏淑珍2012-05-24




 




名詞解釋及摘要




道德相對主義




一種是社會風俗的道德相對主義:當一個社會其風俗習慣認為某事情是對的時候,那事情便自動地成為對的事情。




另一種是個人的道德相對主義:當一個人相信某一行為是對的,那行為相對他而言便自動是對的。




 




亞理斯多德所謂的正義是:給予人們應得的,罪有應得或是利有應得。什麼叫做人們應得的?這和要分配的事物有關,正義有兩個要素:事物和人物,前者指政治,此有關權位和榮譽,後者是被分配事物的當事人。




政治的目的在促進和培育公民的美德,審議何為共善,取得實踐上的判斷,分享自我治理,關照社群的整體命運。城邦和政治社群的目的(telos)在於「美好的人生」。




 




麥金太爾所謂敘事型自我的概念:人類基本上是會說故事的生物,要回答,「我要做什麼?」這個問題前,必需先回答「什麼故事中有我的角色?」一旦你接受了這個道德看法的敘事型概念,你就會發現我們不可能單以個體身份去探詢或是執行美德,我們都必需背負著某些特定的社會身分來研究目前的狀況,這就是社群或是歸屬的概念。




我從我的家庭、我的城市、我的部落、我的國家所繼承來的不同的債務、特色、期望和義務,構成了我的人生架構,我的道德起跑點,就是這個部分給了我人生的道德特殊點。這個敘事型的自我概念,將自我當作某種程度上受到自身繼承的歷史、傳統的約束,受到自身所處的社群之約束。我的人生故事總是會和我發展出身份的社群息息相關,我背負著過去而誕生,但卻想要切割過去,這會讓我目前的關係變形。




 




康德和羅爾斯的看法:我可以遵照我給自己的規範來行動,表明自我是獨立且自主的概念,能夠選擇自己的目標,這是一個非常自由的願景,因為這所代表的是一個真正自由的道德人,不會受限於任何歷史的束縛,對於傳統或是繼承血統的情況,只要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都可以加以忽略。所以羅爾斯認為義務只有兩種:自然義務和自願義務。(社群主義者會加上團結義務)




美國兩黨(大致劃分,不是那麼絕對)




共和黨-保守派、基督教右派,想將屬於個人權利的部份畫多一點,經濟上傾向自由至上派,文化議題則傾向保守態度。林肯、艾森豪、尼克森、雷根、布希。




民主黨-開明派、學院左派,想將屬於國家權利的部份畫多一點,經濟上傾向福利國家政策,同志人權、生育權、政教分離等議題則傾向自由至上。羅斯福、杜魯門、甘迺迪、卡特、柯林頓、歐巴馬。




 




情境自我 situated self在不同的場合,我們會以不同的身份、個人特質和自我評價來描述自己。




討論提綱




1、桑德爾教授所舉之例:高爾夫球選手馬丁詢問職業高爾夫聯盟,在頂級賽事中能否乘坐高爾夫球車,因遭到拒絕而上訴。你對法官最後的判決有何看法?(此案第一個道德層面,走路到底是不是高爾夫球關鍵的一環?第二個是亞理斯多德的觀點,就是榮譽)。




2、上述案例和坐輪椅的啦啦隊手卡莉‧史馬特被排擠案,有什麼異同之處?如果你是啦啦隊隊員的家長,會接受或排斥卡莉?為什麼?




3、每年大學新生入學都會有人提到「大學的目的」,談談你認為最重要的目的。




4、以台灣各大學系所之多,從自由主義觀點,政府明顯滿足了只要想讀就有學校可讀的自由需求,那為什麼學生擠破頭想上台大?這當中是否意味某種榮譽?大學的榮譽和目的能否區隔?




5、亞理斯多德「適才適用」的目的說和中國人「天生我材必有用」的說法,看來神似,卻有立論上的不同,二者有何差異?




6、作家陳玉慧年輕時急於離家,後來書寫《海神家族》敘述家族三代故事並影射台灣史;近日白先勇寫《父親與民國》,透過照片連結現在和過去。作家述說家族與時代關係的同時,也在呈現自己的定位。是否可以套用麥金太爾說法,從寓居海外自由的無羈絆自我,轉為說故事的情境自我?




7、依麥金太爾敘事型自我的概念,你會將自己放在什麼故事?擔任什麼角色?或其實你比較想當旁觀者,傾向自由的無羈絆自我,不願將自己放進故事中?這當中我們有沒有自由選擇權?




8、書中兄弟情義的例子:1哥哥白面混幫派,弟弟威廉是麻州大學校長,弟弟說他沒有協助警方逮捕哥哥的義務,拒絕透露任何訊息2、哥哥泰德是炸彈客,弟弟是社工人員。為避免更多人受害,弟弟檢舉了哥哥,但事後為哥哥也為受害人家屬極力奔走、撫慰。你會選擇怎麼做?根據的理由是?




9、作者最後直指核心點出許多議題的爭辯,末端都會指向道德分歧立場,逃避可能只是假尊重。像胚胎幹細胞研究既是醫學界角逐戰場,也攸關人類未來禍福,要不要開放,雖然各國自有規範,但不妨從個人觀點說說你的看法。




10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閱讀這本書之前對「正義」的看法和閱讀後有何異同之處?




11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在台灣很常聽到:「沒事別搞政治!」,要不就是「不要談政治」,可是政治不就是眾人之事嗎?不談眾人之事,談家事嗎? 其癥結何在?為什麼我們那麼怕談政治?




12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過去是否參與過這類公民對話?感覺如何?本書對議題思辨性的探究,帶給你什麼啟發?




 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揚帆yahoo 的頭像
    揚帆yahoo

    揚帆主婦社102年8月前資料

    揚帆yah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