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西藏生死書」讀後感 生活美學 陳淑惠
‧‧
本書的作者--索甲仁波切,出生於西藏,由蔣揚欽仁波切養育成人,後來被認出是拖頓索甲(達賴十三世的上師,也是蔣揚欽哲的上師)的轉世;這本書是作者對生命的認識、死亡的過程、如何幫助臨終者和亡者有深入的討論,藉以了解死亡和臨終的真相,使自己及他人死得寧靜和充實。
西藏人稱身體為1U,意思是「留下來的東西」;他們夠吃、夠穿、有屋住,就滿足了,而現代社會的人們卻迷惑在虛假的希望、夢想和野心當中;西藏禪觀大師從來不確定隔天是否會醒過來,有些上師鼓勵學生要觀想自己死亡的景象:痛苦、悲慘、無助、親友的憂傷,明白自己一生中已做或未做的事情,所以從現在開始,就要認真看待生命。
西藏人稱心為sem,就是「凡夫心」:擁有分別觀念,擁有相對觀念,會執著或拒絕外物的心,sem是散漫的、相對的、思考的心,會製造和沉溺於負面情緒和思想的心;「凡夫心」不停在改變,也始終受到外在因素、習氣和制約行為的影響;西藏人稱心的本性為rigpa,是指當下明智、清晰、輝煌和覺照的本覺,它是萬事萬物的本質,而不是只有我們的心才有,它無所不包,渾然天成,清明圓淨;禪坐可以帶我們回到真我,超越我們的習氣,讓我們真正體悟和品嚐我們的整體生命。
藏文中稱中陰為Bardo,是指「一個情境的完成」和「另一個情境的開始」兩者間的「過渡」或「間隔」。我們把人的整個存在分成四種中陰:(一)此生的「自然」中陰,是準備死亡唯一而且最好的時間。(二)臨終的痛苦中陰,從死亡過程的開始,一直到所謂「內呼吸」的結束為止。(三)法性的光明中陰,是包含死後心性光芒的體驗。(四)受生的業力中陰,就是我們通稱的中陰身,它一直持續到我們投胎有新生命為止。
「自我」在藏文中稱為dak dzin,意思是「我執」,不斷執著「我」和「我所有」、自己和他人的虛妄觀念,以及因而產生的概念、思想、欲望和活動;如果我們不去揭開自我的假面具,它就會繼續欺騙我們,所以要讓自我保持緘默,你將經驗到你本來的智慧、喜悅和快樂,當死亡來到時,你早已在生命中學會如何控制那些情緒和思想,免得它們在中陰身的階段主宰你。
臨終者常常會感到拘謹和不安,這時我們要儘量保持自然輕鬆,泰然自若,讓臨終者把他真正想說的話說出來,鼓勵他儘可能自由地表達他對臨終和死亡的想法、恐懼和情緒,讓他順利轉化心境,接受生命或好好地面對死亡;當一個人確實已經到了臨終的最後階段時,你也要確定停止一切注射和侵犯性的治療,才能讓臨終者的心在死前儘可能保持寧靜。
死亡的過程包含外分解和內分解,外分解是五根和五大的分解,內分解是粗細意念和情緒的分解。人體是由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五大元素所決定,感官意識由心所產生,肉、骨、嗅覺器官(鼻根)和香塵由地大所組成;血、味覺器官(舌根)、味塵和身體中的液體由水大所組成;體溫、清晰的色澤、視覺器官(眼根)和色塵由火大所組成;呼吸、觸覺器官(身根)和觸塵由風大所組成;身體中的腔穴,聽覺器官(耳根)和聲塵由空大所組成。卡盧仁波切寫道:「身體是由蘊藏五大的心所發展出來的,身體充滿著這些五大,藉著這個身心複合體,我們得以認知外在世界,而外在世界又是由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五大所構成。」當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的感覺不再被完全經驗到時,就表示經過了第一階段的分解過程,接下來就是地大、水大、火大、風大的分解,再接下來就是內分解。
對亡者最有幫助的是在死後的三個星期內替亡者修「頗瓦法」:觀想從諸佛或聖者身上發出巨大的光,灑下他們的一切慈悲和加持,觀想這道光流到亡者身上,整個淨化他們,把他們從死亡的混亂和痛苦中解脫出來,施給他們深度、持久的安詳。
總之,在我們一生當中,最重要的是要控制自己的心,因為一切苦樂和一切無明都只存在於「心」,我們怎麼能不好好地充實、愛護自己呢?
留言列表